Google 地圖最近在台灣推出了「檢舉商業行為」的新功能,讓使用者可以針對商家用「送東西換評論」這類行為進行檢舉。這一招很明顯是要打擊虛假評論,確保評論的公正性與可信度。但這樣的規範,真的能夠做到公平透明嗎?還是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演算法干預?
根據 Google 的政策,商家不能以金錢、折扣、贈品等誘因請消費者寫評論,甚至連請人刪除負評都可能違規。違者不只評論會被刪,嚴重的話連商家資料都會從地圖上消失,這在小型商家之間引起不少震動。
用戶方面,有人拍手叫好,認為終於不用再被「免費小菜換五星」的評論誤導;但也有人擔心,會不會變成檢舉濫用的工具,讓同行惡意操作、亂搞內鬨。畢竟現在很多人是靠 Google 評價決定去哪間店吃飯、剪頭髮、修手機,這些評價的公信力直接牽動店家的生死。
另一個值得討論的點是:消費者本身的角色呢?當初願意接受優惠然後給好評的人,是不是也應該負一點責任?還是大家只想當爽拿贈品的鍵盤戰士?
總之,這次 Google 出手管「評論買賣」,看似一場關於誠信的革命,實際上卻也揭開了數位平台掌控權的雙面刃。商家和用戶都得學會在這場新規則裡找平衡,不然不是被演算法懲罰,就是被輿論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