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賢者小文章--生化篇--20--分子偵探:質譜儀如何在你的血液中揪出隱藏的敵人?

前情提要 :
之前被官方幾乎連續兩個月禁言
這讓我想到一則網路上類似的笑話 :

男:「今天吃什麼?」
女:「你不能問點有深度的問題嗎?」
男(突然嚴肅):「好,那請問:如果今晚的菜單是一個函數 f(x),我現在肚子餓的程度是 δ,請證明在 ε–δ 定義下,這頓飯會收斂到飽。」
女(瞪大眼):
「你是要吃飯,還是要期末考把我當掉?」

好像官方一直在暗示我的發言沒有深度
所以今天要來發表有深度的文章

正文開始:

分子偵探:質譜儀如何在你的血液中揪出隱藏的敵人?

🔬 體內的「分子磅秤」:質譜儀的奇幻世界

你是否曾經好奇,醫生是如何精確測量你體內極微量的藥物、激素或疾病標誌物?答案藏在一個聽起來很複雜,但運作原理卻非常巧妙的技術中——質譜法(Mass Spectrometry, MS)。

質譜法被譽為一種強大的定性與定量分析技術,它就像體內的「分子偵探」,專門用來識別和量化各種與臨床相關的分析物,包括小分子、蛋白質,甚至胜肽。但請注意,質譜儀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直接測量分子質量,而是測量離子的質荷比(mass-to-charge ratio, m/z)。

🚀 質譜儀的運作三部曲:讓分子帶電飛起來!

質譜儀的核心流程可被簡化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創造離子 (Ionization)
要測量分子,首先必須讓它帶電變成離子。這個「離子化」的過程,就像是給分子裝上一個追蹤器。

1. 軟性離子化 (Soft Ionization): 如果離子化過程中只產生很少或幾乎不產生碎裂,我們稱之為軟性離子化。
電噴灑離子化(ESI): 這是臨床質譜法中最常使用的技術。它在大氣壓力下將樣品溶液噴出形成帶電液滴,非常適合極性或在溶液中已呈離子態的化合物(如蛋白質和胜肽)。ESI 還有一個特別的功能:它能產生多重帶電離子,這大大擴展了儀器可測量的質量範圍。
基質輔助雷射脫附離子化(MALDI): 這種技術利用脈衝雷射激發樣品,將分子脫附並離子化。MALDI-TOF 在臨床微生物學中應用廣泛,用於細菌物種鑑定。

2. 硬性離子化 (Hard Ionization): 如果離子化會產生大量碎裂,例如在氣相中用電子轟擊分子。
電子離子化(EI): 常用於氣相層析儀-質譜儀(GC-MS)。EI 產生的碎裂圖譜具有高度重現性,常被當作化合物的「指紋」,用來與資料庫比對進行化合物識別。
電感耦合電漿(ICP): 這是極致的硬性離子化,會導致分子完全原子化,主要用於元素分析,在臨床上特別適用於痕量元素分析。

第二步:質量分析 (Mass Analysis)
離子進入質量分析器後,會根據它們的 m/z 值被分離。

四極桿 (Quadrupole): 這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分析器類型,通常被稱為質量過濾器(mass filters),它利用射頻(RF)和直流(DC)電壓的組合來篩選特定 m/z 範圍的離子通過。
飛行時間 (TOF): 透過測量離子在真空中飛行特定距離到達探測器所需的時間,來計算 m/z。TOF-MS 的優點包括高採集速度、近乎無限的 m/z 範圍和高質量準確度。
串聯質譜儀 (Tandem MS 或 MS/MS): 這是臨床定量分析的主流技術。它將兩個質量分析器串聯起來,中間夾著一個碰撞槽(collision cell)。第一個分析器選擇「前驅離子」(Precursor ion),然後在碰撞槽中將其碎裂,第二個分析器再選擇特定的「產物離子」(Product ion)進行測量。

🎯 臨床應用:高特異性偵查的利器

當質譜儀與氣相層析(GC)或液相層析(LC)結合時,分析能力將大幅提升,這類結合技術(例如 LC-MS/MS)被臨床實驗室用來識別和量化生物分子。

1. 高精確定量:MRM 模式
LC-MS/MS 方法中最常用於定量分析的是多重反應監測(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RM)模式。
MRM 的特異性極高,因為它同時利用了三種物理特性來確認分析物:
層析滯留時間(LC retention time)。
前驅離子的 m/z。
產物離子的 m/z。
由於僅針對特定離子對(transition)進行採集,MRM 能實現低定量限,並在新生兒代謝疾病篩查等應用中發揮高效能。

2. 分子指紋庫:鑑定未知物
在毒物學藥物篩查或代謝體學研究中,質譜儀能產生化合物的碎裂圖譜,這個圖譜就像分子的「指紋」。電腦資料庫(如 NIST Mass Spectral Database)可以透過比對這些指紋來幫助識別未知分析物。

3. 醫學成像與即時診斷
新興的環境離子化(Ambient ionization, AI)技術,讓質譜法可以直接從樣本中(或只需極少預處理)形成離子。其中一項技術,快速蒸發離子化質譜法(REIMS 或 iKnife),已被用於癌症手術期間的即時組織識別,例如乳腺、腦部和前列腺癌組織。

🛡️ 內標準品的守護:對抗「離子抑制」的挑戰

雖然質譜儀特異性強,但它並非完美無缺,仍然會受到干擾。其中一個關鍵的品質問題是離子抑制(Ion Suppression)。

離子抑制是一種基質效應,當樣品基質中高度可離子化的物質(如磷脂、鹽類或表面活性劑)與目標分析物同時洗脫時,它們會競爭離子源的表面或氣相反應。這種競爭會導致目標分析物的電離效率降低,信號被「壓制」。ESI 離子化技術對此尤其敏感。

為了確保定量的準確性,最好的方法是使用穩定同位素標記的內標準品(Isotopically Labeled Internal Standards)。這些內部標準品與目標分析物的化學性質和色譜行為幾乎相同,因此它們會經歷相同程度的離子抑制。透過比較目標分析物與其同位素標記內標準品之間的信號比值,可以補償基質效應帶來的誤差,從而實現更準確的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