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522N2usMm/
經常看日本的校園影集,對於日本學校中普遍存在的「換穿室內鞋」的習慣應該不會陌生,鞋箱總是放告白情書的地方。這種換穿是內鞋的規定,大約從1960年代的昭和中期開始導入日本的教育體制中。在此之前,學生多以赤腳或穿著足袋活動。然而,為了顧及衛生、避免受傷與防寒,逐漸形成了穿室內鞋的文化。近年來,因應防災需求,有些學校開始導入「一足制」,即全校皆穿外出鞋,不再更換室內鞋。
例如,品川區立城南小學自 2023 年 9 月起,配合新校舍完工,全面取消鞋櫃,正式導入一足制。除了體育課在體育館需穿專用鞋,其餘校內空間,包括廁所,皆可穿外出鞋進出。雨天則鋪設地墊,或讓鞋子濕掉的學生改穿體育館鞋作為因應。
校長三浦公平表示,他前任的學校未採一足制,因操場鋪有含砂人工草皮,擔心學生將砂帶入校舍;同時,上下課時因為換鞋,玄關常常擁擠不堪。反觀城南小學的操場為純人工草皮,較少泥土污染,適合採行一足制。他認為這制度除可節省時間,也減少教職員工的管理工作,且校內清潔程度實際上並未明顯惡化。
日本學校的鞋文化可追溯至明治時代初期。據專家所述,當時學生多半未穿鞋,因為學校大多是由寺廟或民宅改建,室內鋪有榻榻米,因此自然養成脫鞋學習的習慣。即使後來出現西式校舍,在入口保留「脫鞋空間」如入口仍被保留。
到了1960年代,日本進入高度經濟成長期,校舍現代化的進程推動了室內鞋的導入。專家指出,主要是為了避免學生在校內受傷,並防止寒氣對身體的影響。室內鞋通常採用止滑、柔軟材質設計,不僅減少滑倒風險,也能降低走動時的噪音。加上外出鞋常沾有泥沙與髒污,若直接穿進校內會影響整潔,因此室內鞋制度也逐漸成為維護校園環境衛生的重要手段。
日本學校的換鞋文化從明治時期的赤腳與足袋,演變至昭和中期的室內鞋制度,再發展至現代因應地域差異與防災需求所採行的多樣方式。這些轉變不僅反映生活實際需求,也展現出教育環境與日本傳統文化間的深層連結。部分家長對此表示歡迎,認為孩子每日攜帶平板、餐具袋等物品,能減少遺忘項目,生活更輕鬆;加上孩子腳長快速成長,若不需備兩雙鞋,家長管理起來也更方便。未來在鞋箱放情書的劇情,也許會越來越少?
資料來源:朝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