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坑必看】《吉伊卡哇》不是可愛小品,而是披著萌皮的血淚求生記!

《吉伊卡哇》——可愛的表象下,隱藏著殘酷的現實

如果光從名稱來看,「吉伊卡哇」(ちいかわ)這個詞彙象徵著一種小巧可愛的事物,而這部作品的確以療癒系的畫風擄獲了無數粉絲的心。然而,《吉伊卡哇》的魅力遠不只是「可愛」這麼簡單。當你真正沉浸其中,會發現這個世界並不像表面那樣溫暖無害,反而充滿了壓迫、掙扎與殘酷的生存法則。

這部作品最初誕生於漫畫家 Nagano 的一則推特貼文,一張看似隨意畫出的插圖,描繪著一隻圓滾滾的小生物,過著吃飽睡、睡飽吃的悠閒生活。沒想到,這篇貼文瞬間爆紅,獲得數萬顆愛心與上千次轉發,最終促使 Nagano 在 2020 年開設官方帳號,開始連載這部作品。如今,官方帳號的追蹤人數已突破三百萬,隨著漫畫出版、動畫開播,《吉伊卡哇》的熱潮席捲日本與台灣,甚至在東京晴空塔、金閣寺、鐮倉大佛等地都能找到聯名商品。
然而,若你問粉絲:「你愛《吉伊卡哇》只是因為它可愛嗎?」恐怕許多人的答案會超乎你的預料。
在 YouTube 的某部解析影片下,有位日本讀者留下這樣的留言:「疲憊的時候看《吉伊卡哇》,是會哭的。」
這部作品的確有著孩童向作品常見的元素——可愛的角色、奇幻的冒險、看似無憂無慮的日常。但當你細細閱讀,卻會察覺某種「隱隱的不安」潛伏其中。

在《吉伊卡哇》的世界裡,嚴格的階級與勞動體制無所不在。這些天真無邪的小生物,想要生存,必須不停地工作——不論是除草、討伐怪物,還是在工廠裡日復一日地操勞。他們的生活並不輕鬆:角色「小八貓」住在沒有門窗的山洞中,半夜餓了只能吃泡麵,存了好久才買到第一台相機,卻因為太過珍惜,遲遲不敢撕開保護膜。
當大部分的吉祥物角色都被塑造成無憂無慮的存在,帶給人純粹的療癒時,《吉伊卡哇》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它讓這些小小的角色,與我們一樣,經歷恐懼、不安與失落。

⚠️⚠️⚠️重要的事情說三次⚠️⚠️⚠️
——以下含劇情雷,請自行斟酌——
——以下含劇情雷,請自行斟酌——
——以下含劇情雷,請自行斟酌——

有一次,吉伊卡哇與朋友們被送往偏遠的森林,任務是討伐一隻名為奇美拉的怪物。然而戰鬥失敗,他們的性命卻意外被饒恕。回到工廠後,吉伊卡哇赫然發現,自己熟悉的同事已經換人了。讀者這才驚覺——那些他們討伐的怪物,正是他們的同伴。

這些「怪物」,曾經也是努力勞動、追求幸福的吉伊卡哇一族,但在極端的壓迫下,他們最終選擇了變異,拋棄了曾經的自己。後來,其中一位變成怪物的角色回憶起從前的日子:吃著甜點、與朋友共度時光,這些美好時光依然鮮明。然而,他也想起了自己過去為了賺取微薄的薪水,每天忍受傷痛、拖著疲憊的身體入睡,最終,他接受了怪物的身份,因為這樣的存在,至少無須再承受那無止盡的痛苦。

這時,我們才真正理解了這個故事的殘酷——吉伊卡哇們看似單純快樂,事實上卻被奴役著。那個總是和藹的管理者「鎧甲先生」,或許並不是守護者,而是壓制他們的掌權者,甚至可能在暗中操控他們的力量,防止真正的反抗發生。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社會的現實。有人在中國論壇上分析了這部作品的世界觀,當他寫到「鎧甲先生可能在壓制吉伊卡哇一族的能力,以確保他們不會反抗」時,卻戛然而止,留下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為了和諧,以下就不再展開。」
這樣的設定,簡直就是一部反烏托邦作品。
那麼,為何要將這樣的殘酷故事包裝在可愛的畫風之下?

Nagano 在訪談中曾說,創作這些劇情「並沒有什麼深意」,但他對生物界的殘酷深感興趣:「比如說,雌性螳螂會吃掉雄性螳螂,我覺得這種生態很有趣。也許,這就是我想描繪這些生物特徵的原因。」
因為這種「沒有深意」的殘酷,吉伊卡哇與他的朋友們,必須學習面對失敗與痛苦。例如,吉伊卡哇考了兩次除草檢定卻依然不合格,那種無能為力的沮喪,何嘗不是許多現實世界的我們曾經歷過的?而當夥伴變成怪物,甚至不得不親手討伐時,他們不只是與敵人戰鬥,更是在與自身的慾望交鋒——當變強的代價是失去自己,這樣的力量,還值得追求嗎?
或許,這才是《吉伊卡哇》真正打動人心的地方。

我們的日常生活早已充滿壓力,而在這樣的世界裡,《吉伊卡哇》並沒有告訴你一切都會變好,而是讓這些小小的角色,用最可愛的姿態,在這個既溫暖又殘酷的世界裡,努力活下去。每天打開推特,看見吉伊卡哇和他的朋友們,或許就像看見了我們自己——哪怕疲憊不堪,哪怕不確定明天會如何,還是會在這個世界中,盡可能地微笑著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