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洞騎士:絲綢之歌》終於在 9 月 4 日發售,Team Cherry 先前公佈美、日、歐三種價格,如今更確定台灣只賣 328 元,卻引來兩極反應,玩家大喊「太佛心」,獨立遊戲開發者卻暗自擔憂,這樣的價格,會不會讓其他遊戲難以生存?
Team Cherry 在 Gamescom 2025 開幕夜宣布《絲綢之歌》發售日,售價為 19.99 美元 / 19.99 歐元 / 2,300 日圓,雖然比初代《空洞騎士》稍高(當時約 268 元),但仍遠低於一般 3A 大作動輒 50 美元的水準。
就連獨立遊戲的角度來看,新台幣 328 元或許真的太低了一點,大部分玩家當然樂於接受,甚至有人揚言要買多份支持。
在熱鬧氣氛背後,許多獨立開發者擔憂其定價可能的負面影響。
曾參與壓倒性好評《I Am Your Beast》音樂製作、並開發節奏冒險遊戲《Unbeatable》的獨立開發者 RJ Lake 直言:
「《絲綢之歌》應該要賣 40 美元,我不是在開玩笑。這價格會改變玩家對 20 美元(台幣 614 元左右)遊戲的期待,不是所有團隊都能負擔這種規模的製作。」
舉例來說,獨立遊戲新作《Lone Fungus》原計劃以 20 美元定價,開發者 BastiArtGames 推文無奈表示:「我不可能免費送人,現在該怎麼定價?」多數回覆鼓勵他堅持原價格,但 Team Cherry 的定價已對其他獨立遊戲造成壓力。
《築夢頌》團隊 Toukana 原定於 9 月 4 日推出新作《Star Birds》,看見《絲綢之歌》強勢襲來只好改到 9 月 10 日發售,定價策略也重新思考,共同創辦人 Zwi Zausch 坦言:「我們盡量避免在日期和價格上與《絲綢之歌》直接競爭。」
連規模不小的獨立遊戲發行商 Devolver Digital 也受波及,旗下搞笑新作《Baby Steps》從 9 月 8 日延後到 9 月 23 日。
Devolver 共同創辦人 Graeme Struthers 表示,若與《絲綢之歌》同檔,媒體與玩家的注意力必然全被搶走。至於價格,他沒有明言會因此調整,但承認《絲綢之歌》確實讓大家重新思考定價。
針對獨立遊戲定價難題,外媒 Eurogamer 訪問幾位領域專家和開發者,其中,No More Robots 創辦人 Mike Rose 則指出,定價一向是門學問。他過去主張較高價格,好留下折扣空間,但如今環境不同了。
「玩家手上錢變少,買遊戲更謹慎。如果定價太高,反而會嚇退潛在玩家。」他舉出合作遊戲《Peak》的成功案例,超低價格反而助長銷售。
與《絲綢之歌》相似的案例還有《Citizen Sleeper 2》,開發者 Gareth Damian Martin 表示,續作定價從 16.50 歐元提高到 21 歐元,是考慮過遊戲規模、通膨與市場行情,結果玩家幾乎沒對價格表達負面意見。
「除非價格明顯脫離市場,否則大部分玩家只是決定買或不買,不太會抱怨。」
遊戲顧問 Bram van Lith 分析,這場爭論源於《絲綢之歌》被視為「媲美 3A」的獨立遊戲,當媒體炒作拉高社群期待值,自然會讓 20 美元顯得「便宜得不真實」。
Bram van Lith 的同事、定價專家 Alisa Jefimova 則表示,如果換她來訂價,會選 25 歐元(新台幣 893 元)以留有折扣空間,但她不得不承認「就算沒有折扣,《絲綢之歌》也肯定會大賣。」
Mike Rose 補充,「25 美元可能更合理,但 20 美元(既定價格)等於直接鎖定爆炸性成功。以產業現況來說,這個選擇不算錯。」
事實上,Team Cherry 財務並不依賴《絲綢之歌》單一作品,初代《空洞騎士》至今銷售已突破 1,500 萬套,讓這家僅有 3 名核心成員的澳洲工作室早已站穩腳步,賣 20 美元更重要的是緩解「續作壓力」,讓玩家一開始就帶著正面情緒迎接遊戲。
所以《絲綢之歌》真的太便宜嗎?時間會給出答案,對玩家來說,這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但對獨立遊戲產業而言,「佛心定價」已經重塑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