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吸引一個人去看一部電影,大多人會先看題材,再看卡司。NETFLIX 近期上架了一部小成本電影,叫《少女救地球》,雖然不知道是怎樣的腦洞會把英文片名《IO: Last On Earth》翻的如此直白,但某種程度來說或許是成功的,因為片名第一眼確實非常吸睛。
不過,也正因為片名,大家都知道這「應該」是一部在講一位少女要拯救地球的故事了,雖然老梗,但整體來說還不錯。
劇情大綱,大體上
先說,對於想要看到天崩地裂、排山倒海、世界末日電腦特效的人要失望了,雖然本片卡司是由《美國隊長2》登場的「獵鷹」安東尼·麥基(Anthony Mackie)與《死亡筆記本》美版女主角瑪格麗特·庫利(Margaret Qualley)主演,不過這是一部關於末日題材的科幻劇情片,講的是故事要表達的意象,而不是特效傳達的表象。
《少女救地球》的設定和過去諸多末日作品同調,因地球自然環境受到過度的破壞,使得地表被瘴氣所包覆,逐漸讓大地成為不適人居的不毛之地,因此人類開始展開前往太空移民的「大遷徙」計劃。
女主角小珊的父親是倡導保育自然環境的學者,他自願留在地球進行研究,他們在瘴氣無法到達的高海拔「淨土」居住,希望透過基因工程找出物種能夠在這受到汙染的地球中進化生存的方法。隨著劇情的發展,小珊遇見了一位搭乘熱氣球前來淨土的男子。
故事上的表象大體就是這樣。接下來我想談的是意象。
天性
既然地球是人類在這浩翰宇宙中唯一的故鄉,那為何人類拼命地破壞環境,導致人類不得不離開地球?這是故事的第一個,卻又非常理所當然的矛盾。
整部戲從這個角度出發,開始闡述主角小珊內心的矛盾。她的父親是知名的保育學者,也是倡導人類應該留在地球共同努力改變並適應環境的理想派,但她本人是否真的這麼想,整部電影由頭至尾都沒說出來。
小珊一個人在淨土生活,偶爾騎著摩托車到充滿瘴氣的廢棄都市採集樣本作調查,日覆一日地進行著毫無進展的工作,但這卻不是她的使命,是他父親的,她只是承接下來,繼續著宛如泡泡一戳即破的信念。
或許這一切都是人類的天性使然。
掙扎
既然是信念,為什麼又會去懷疑?這是故事的第二個,同樣非常理所當然的矛盾。
劇中小珊持續著父親所作的研究,希望找出能讓蜜蜂得以在瘴氣環境下生存的基因,甚至自己施打疫苗自我實驗,試圖在體內生成抗體來適應環境,她所做的一切都在努力實踐父親的理念。但是,她卻同樣有著想離開地球的念頭。
小珊跟遠在木衛一的一名工程師男子長年保持通訊,雖然沒見過面,卻進而產生戀愛感情。主張太空才有活路的伊隆不斷苦勸小珊離開地球,搭乘最後一艘離開地球的遷徙太空梭。
受到伊隆影響,小珊確實懷疑自己,即便多次以父親為由,多次強調自己在地球上所作的努力,一點一滴地認為自己也許有可能拯救地球,但她仍在是否離開地球這個決定進行掙扎。直到那場風暴來臨。
賭一把
既然懷疑,為什麼又堅持去相信?這是故事的最後一個,或許也是最合情合理的矛盾。
一場風暴席捲了淨土,雖然不至於破壞小珊的生活,卻讓她與父親所養殖的蜜蜂全數死亡,研究心血化為烏有。當確定自己沒有足夠的氧氣前往遷徙太空梭的發射地點,小珊與搭乘熱氣球前來的陌生人麥可相遇了。
小珊希望麥可能帶她離開前往發射地,卻又在這幾天的相處下來產生了動搖,故事中間甚至用「夢」的畫面,帶出了人對於希望的妄想。
這個轉折到最後的發展,讓小珊最終擺脫了內心的掙扎。當每個人都背棄希望的時候,就只有她在瘴氣底下的都市看見了生機。
最終,小珊的選擇與麥可互相衝突,也成就了《少女救地球》的片名。合情合理,因為人總是願意在生死的最後關頭,賭上那一把。
結語
在看一部未知的電影前,就對劇情事前產生想像並抱有期待,個人認為實在不是什麼明智之舉,畢竟你接下來就得戰戰兢兢,在接下來的 90 多分鐘像玩踩地雷一樣,期待導演跟編劇不要砸鍋,或是希望劇情某個橋段演出你想看的。
想找一部好電影來看,卻又不想親自去看,這樣的心態本身就很矛盾。
就像戴有色鏡片一樣的道理,你戴什麼顏色,看什麼就會是那個顏色。觀點也是,而觀點又受到每個人的個性、經歷、價值觀而有所分別,造就了這部電影看什麼而像什麼的模樣。有位朋友跟我說這部片的概念有點像《風之谷》,你或許就可以想像他大概是怎麼看待這部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中關於科學部份的畫面還算有意思,像是小珊與麥可皆會以火焰的顏色來判斷周圍的空氣毒性,在小珊吹熄火焰那一幕意義深遠,世間萬事皆是隱喻。
我們能說《少女救地球》是一部環境保育的反思之作,亦或是探究人類文化存續的價值,在沒有高潮迭起的橋段與過於矯情的鋪陳下,在結局的收尾並不算壞,在我眼裡還算是有點驚喜。
畢竟我帶著這副名為「矛盾」的有色眼鏡,看到這部電影傳達了一個訊息。大體來說,我很喜歡《少女救地球》這部電影,但也沒到真的特別喜歡,只是看完之後會胡思亂想罷了。
人類本身就是矛盾的個體。